"); //-->
判断通讯光纤的好坏需从物理特性、光学性能、连接质量及环境适应性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估。以下是具体判断方法:
一、物理检查
外观损伤
检查光纤护套是否有裂纹、磨损或挤压变形。
观察光纤是否过度弯曲(弯曲半径应大于光纤直径的20倍,如单模光纤建议≥30mm)。
确认连接器(如SC/LC/FC)无松动、变形或腐蚀。
端面清洁度
使用光纤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连接器端面,确保无灰尘、划痕或油污。
脏污端面会导致插入损耗(Insertion Loss)增加,需用专用清洁工具处理。
二、光学性能测试
衰减(Attenuation)测试
工具:光功率计(Optical Power Meter) + 光源(如红光笔或激光光源)。
方法:
在光纤一端连接光源,另一端用光功率计测量输出光功率。
对比理论衰减值(如单模光纤@1310nm波长衰减约0.35dB/km),若实测值过高(如超过1dB/km),可能光纤老化或受损。
反射损耗(Return Loss)测试
工具:光时域反射仪(OTDR)。
目的:检测连接器端面的反射光强度,反映端面抛光质量(如APC端面反射损耗应≥60dB)。
带宽与色散
多模光纤:用模式带宽测试仪检查有效模态带宽(EMB),需符合标准(如OM4≥4700MHz·km)。
单模光纤:通过色散测试仪评估色散系数(如G.652光纤@1550nm色散≤18ps/(nm·km))。
三、连接器与布线质量
连接器类型匹配
确认连接器类型(如SC/APC与SC/PC混用会导致反射损耗增大)。
检查适配器(法兰盘)是否适配连接器类型(如单模光纤需用FC/APC适配器)。
布线规范性
避免光纤与电源线并行布线,防止电磁干扰。
确保光纤预留长度合理(建议机柜内预留1-2米),避免张力拉扯。
四、环境适应性
温度与湿度
检查光纤是否长期暴露在高温(>70℃)或高湿(>85%RH)环境,可能导致护套老化。
室外光纤需具备抗紫外线(UV)和抗水解能力。
机械应力
确认光纤走线是否固定牢固,避免振动或挤压导致微弯损耗。
五、专业工具辅助
OTDR(光时域反射仪):定位光纤断点、检测熔接质量。
光纤端面检测仪:分析连接器端面划痕或污染。
插回损测试仪:快速测量连接器的插入损耗和反射损耗。
总结
若缺乏专业工具,可通过替换法(如更换光纤跳线)初步排查故障。对于长距离或高速网络(如10G/40G/100G),建议定期使用OTDR进行全链路测试。
*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,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